【情侶夫妻溝通相處常見情境之一】不小心就把自己和伴侶放入情緒三角 Emotional Triangle 之中
- Alvin Yip
- 4月3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
【情侶夫妻溝通相處常見情境之一】不小心就把自己和伴侶放入情緒三角 Emotional Triangle 之中
在感情關係中,
多或希望彼此之間可以直接溝通、坦誠相待。
然而,當衝突升溫、壓力變大,
或無法正面處理狀況時,
我們常常會無意識地將
「第三人」或「第三方情緒」牽扯進來,
形成一種錯綜複雜的情緒三角(Emotional Triangle)。
這種模式一旦形成,有時非但無法解決狀況,
反而讓伴侶關係陷入更深的誤解、指責與疏離。
➡️ 什麼是「情緒三角 Emotional Triangle」?
「情緒三角」是家庭治療學者 Murray Bowen
提出的核心理論之一,
指的是當兩人之間出現張力時,
會引入第三人或第三個議題來紓解焦慮與壓力。
情緒三角關係可以是:
你、伴侶、你媽媽;你、伴侶、孩子;
你、伴侶、工作;
甚至是你、伴侶、「你心中一個理想中的自己」。
這第三方不一定要實際出現,
而是一種被用來分散或轉移衝突焦點的對象或情境。
例如:當你不滿伴侶忽略你時,
你轉而向朋友傾訴,或向孩子發洩情緒,
這就形成了「你—伴侶—第三方」的三角張力。
➡️ 情緒三角在關係中的常見情境
💢 情境一:利用「孩子」來轉移夫妻衝突
例如丈夫和妻子吵架時,
妻子轉而將所有情緒投注在孩子身上,
過度控制或保護,將孩子當成「情感出口」;
將孩子拉入不該承擔的情緒之中。
💢 情境二:過度依賴朋友/家人來解決情侶問題
當情侶爭執不斷,
一方會把問題「轉介」到第三人,
例如把伴侶的行為拿去跟閨蜜/媽媽抱怨,
讓第三人加入自己的觀點,
以尋求認同或正當性。
但往後的發展有時卻變成:
讓你們伴侶兩人間的對話越來越少,
關係開始不再由兩人主體處理,
而是被「群體干涉」扭曲。
💢 情境三:情緒三角發生在自己內心
有些人無法直接面對伴侶的期待與壓力,
會轉而在內心「建構第三人」,
如「理想中的自己」、
「父母的價值觀」、「社會標準」
來為自身行為解釋。
➡️ 情緒三角對關係有害嗎?
或模糊真正的情緒焦點
你不再對伴侶表達內心真實的不安與需要,
而是對第三方傾訴或發洩,
導致情緒源頭被模糊,
情況無法有改善。
製造無形壓力與忠誠衝突
被拉入情緒三角的第三方(尤其是孩子或朋友)
會感受到來自雙方的對立拉扯,
久而久之可能出現情緒耗竭、
角色錯亂、甚至關係疏離。
破壞親密連結
親密關係的根本是「我和你」之間的真實連結,
一旦中間插入第三個情緒支點,
會讓伴侶彼此之間的理解變得間接,
進一步削弱信任。
你是否也陷入了「情緒三角」?
你可以觀察自己以下的反應模式:
當伴侶讓你失望時,
你是否第一時間找別人訴苦,
而不是與他直接溝通?
當你和伴侶意見不同時,
你是否常以「孩子又被你影響啦…」
「我媽也覺得…」來證明自己?
是否覺得情況永遠無法改善,
但你不敢面對最核心的情感對話?
是否覺得「第三方」比伴侶更能理解你,甚
至更值得你親近?
若以上情況屬實,你
可能已無意識地使用了情緒三角的因應模式。
➡️ 回到「你與我」的關係中
✅ 意識到「兩人的問題應該由兩人來談」
再信任的朋友、再親的家人,
都無法真正取代你與伴侶的溝通。
當衝突發生,請將焦點拉回關係本身,
而不是轉向他人幫你說話。
✅練習「自我區分」
我能擁有情緒,也能不被情緒控制
Bowen 特別強調「自我區分(Differentiation of Self)」能力,
即我們可以覺察自己的情緒,
同時不把它全部丟到關係中。
這可以成為你與以往在關係中不同的表達方式,
也是避免情緒三角的關鍵能力。
✅ 勇敢面對真實對話,即使不舒服也要說
你可以用這樣的開場:
「這件事讓我覺得很卡,
但我還是想跟你談談,因為我在乎這一段關係。」
將話語權回歸給兩人,
也是建立親密關係的基礎。
✅ 設下「不把孩子拉進來」的原則
在親密關係中,如果你們有孩子,
讓孩子不成為情緒容器也是其中一個焦點。
不以「你爸爸都這樣」等語言轉移責任。
➡️ 從「三角」回到「兩人」
情緒三角常常是一種無意識的防衛機制,
是我們在面對衝突時試圖「減壓」的方式。
但這樣的減壓,多是暫時性的,
長期反而會讓關係變得更加複雜與疏遠。
親密關係需要勇氣,而這份勇氣,
正是來自你願意把自己
帶回到兩人之間的誠實、真實與承擔之中。
❤️ 了解我們的 感情及婚姻諮詢服務
今天一起為你的感情問題找到新方向
Comments